麦肯锡:关于科技巨头的超额回报,你需要知道这些|雷报011期
作者:约翰丹佛 来源:林颖娴 浏览: 【大 中 小】 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7:32:53 评论数:
这所谓虚,正是虚无一物之意。
因此,理学家固然讲物理,讲格物、穷理,但这些都是为其性理之学服务的,是认识和实践道德理性的方法,并没有把认识客观自然界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,也没有把认识理性作为人性的重要内容,因而不可能发展出独立的认识论学说,更没有促进实证科学的发展。理学认识论必须和这些方法结合起来,才能完成其使命。
这种认识论,对于道德理性的自我觉悟以及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和谐一致,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思想,但是对于发展人的认知理性,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,却没有提出有力的论证和说明。也就是通过自我认识,实现自我超越,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。在南宋理学体系完成时期,知行并重并开始强调行,主张格物与致知,德性与见闻不可偏废,涵养与省察互相交养,以朱熹的知行相须互发说为代表后者指经验的事实知识,即外在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。但是,从总体上说,理学认识论是经验综合型的直观认识,而不是逻辑演绎型的理智认识。
王阳明则主张推致心中之知于事事物物。在南宋理学体系完成时期,知行并重并开始强调行,主张格物与致知,德性与见闻不可偏废,涵养与省察互相交养,以朱熹的知行相须互发说为代表。这同所有理学家一样,一方面说明,诚主要是价值真理,而不是一般认识论的真理。
仁义礼智,性也,有诚体而莫之流行者也。[20] 他明确指出诚的含义是实而无妄之理,比张载又前进了一步。所谓智仁勇,实指不蔽、不私、自强三种主体所具有的潜在能力或质性,可称为天命之谓性。但要达到无思境界,却又必须从思开始,故思者圣功之本[8],这又是属于有的范畴,思其实就是自我反思,也就是思诚。
倒是真德秀论诚,更符合理学整体思维的特点。诚意是为了复其本体,诚体又在诚意中实现。
这就是说,诚作为天人合一的范畴,包括人和自然、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,是二者的统一,缺一不可。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[1]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这就为王阳明的诚意之学创造了条件。[56]《学言下》,《刘子全书》卷十二。
一方面,心之实来源于天之实,人性来源于天德。二程弟子谢良佐、吕大临等人,发挥了诚即实理的思想,并提出实有是理,故实有是心的命题,论证诚是人心物理,皆所同然[25]的天人合一论,但都没有超出二程思想的范围。[14] 他的穷理尽性之学,就是这一方法的具体运用。[42]《与曾宅之》,《象山全集》卷一。
只有一个诚,何助之有?[23] 人和自然达到了认识上的完全合一,但这不是以心合于天道,而是对心体的自我认识。[7] 因此,诚决不能离心而存在,它就是心的存在方式,即主体精神。
诚者天之实理,明者性之良能,性之良能出于天之实理,故交相致,而明诚合一。冥行者,不能处己,焉能处物?失道而曰诚,吾未之闻也。
只是由于他们从不同的宇宙论出发,对于诚的具体解释,以及达到这一境界的方法,则不尽相同。二程除了在周、张的基础上明确指出,诚是合内外、合天人之道[17],把诚说成天人内外合一的真理境界,还进一步解释了诚的含义。这是同佛教境界说的主要区别,表现了儒家哲学的特点。如果从天人关系说,仅仅指出这个本原还不够,它必须转化为性,即所谓乾道变化,各正性命,诚斯立焉[5]。诚在人何所?俱于一心耳。本体和功夫是不能分开的。
因此,诚意就是以诚为意,而不是诚其意。现在所要讨论的诚,则是代表这种合一境界的一个方面,即真的方面。
[68] 人得天之诚以为体,这体便是人之天,不是天之天。二是强调真理的主体性特征。
从主观方面说,它不仅是性,而且首先是心,实有其心,故实有其性。……实求其合一之原,则可以一言尽也,体者所以用也,则用者即其体也。
但这种境界是认知型的,不是超越型的,这是同理学派和心学派的重要区别。胡宏则认为心以诚为体而非心之体为诚,因此心只能知诚,明其诚,即以明理居敬为功夫,明理不是自明,而是运用认知理性,求合于天道。天人同一源而物我合于一心者其惟诚乎。[20]《无妄》,《程氏易传》卷二。
就无欲而言,主静无欲被看作是达到诚的境界的重要方法,无欲就是纯其心而已,纯其心而减少物质欲望,则能实现诚。这里指出了诚的两个重要特点,一是实理,坚持其真实无妄的基本含义,说明它是真理范畴。
[51]《无后论》,《论前辈言铢视轩冕……》,《白沙子全集》卷二。万物皆备于我矣,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。
思诚是人之道,以人求合于天。但它又有实际内容,并不是佛、道所说的虚无。
这里又发挥了周敦颐的思想,即主张自我反思,自我超越,从而达到本体的体认。他提出复性说,就是循其性而归其源,这个源就是天人合一之诚。万物取足于太虚,人亦出于太虚,太虚者心之实也。性作为人之所以为人者,既是客观的,又是主观的。
主观地说,它是喜怒哀乐等情感意识的实理,并不是心之本体。在这个问题上,朱熹发展了程颐的思想。
这里的实,既是真实存在,又是物质实体,它和周敦颐所说的精神实体当然有别。心诚则天地万物皆诚,但是还要有成己到成物的功夫。
[69]《四书训义》卷二下。无又有无限的意义,诚以无为体,也就具有无限性、绝对性的意义。